為紀念“延平四賢”而建
2010年4月29日至5月2日,海峽兩岸百姓論壇在臺灣省臺中市召開;9月28日,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第13屆第三次會員代表暨全球華人李氏懇親大會在金門縣召開。我們有幸作為四賢故里暨李侗后裔代表親臨會場,與世界各地的李侗后裔和李氏宗親、臺灣專家學者相聚一堂,共同緬懷先賢李侗,共同弘揚李侗的理學文化。
其間,我們在臺灣每座文廟里都看到李侗的塑像,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先祖李侗在臺灣地區(qū)被世人尊崇和敬仰之情。特別在金門的每一天,李氏宗親表現(xiàn)出來的弘揚李侗文化的決心,進一步挖掘李侗文化的熱情,震撼著我們的心靈,讓我們更感責任之重大。他們每當談及先祖李侗時,無不談及“延平書院”毀于“文革”的那段慘痛歷史,并寄予極大的關切,希望能恢復它。
北宋時,延平南劍州“獨先于天下興州學”,孕育了理學南傳的始祖楊時等人,楊時學術真?zhèn)饕粋髁_從彥,再傳李侗,三傳朱熹,史稱“延平四賢”。誕生于延平的這四位大理學家是我國傳統(tǒng)儒學和宋明理學發(fā)展史上具有存亡續(xù)絕、繼往開來功績的關鍵人物,為閩學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,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延平因此有“理學名邦”之譽,“理學文化”成為延平區(qū)得天獨厚的文化品牌?!把悠剿馁t”在福建和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。
為紀念“延平四賢”,南宋嘉定二年(公元1209年),南劍州知州陳宓在九峰山創(chuàng)辦了延平書院,是福建最早的官辦書院之一,曾名揚九州。中國“四大書院”中,江蘇無錫的“東林書院”、湖南長沙的“岳麓書院”、江西九江的“白鹿洞書院”,如今都已煥然一新,唯獨南平的“延平書院”沒有復建,令人遺憾。
“延平書院”里,曾保留過“延平四賢”的許多足跡??梢哉f,“延平書院”是“理學名邦”的“理學文化”的集中展示地,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!
那些遠離故土的李侗后裔和李氏宗親,尚能如此熱情地關切李侗文化遺址的挖掘和復建工作,尚能滿懷激情地從事弘揚李侗文化研究。作為來自李侗故鄉(xiāng)的我們,難道不該把弘揚李侗文化,尋找李侗歷史文化遺跡,復建李侗最為重大的文化遺址“延平書院”的事,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來?
“延平故里學猶在,傳承仍須后來人。”2009年以來,南平市和延平區(qū)二級政府,特別是宣傳部門領導,對保留、挖掘、修復李侗遺跡、遺址和弘揚李侗、朱熹文化做了許多工作。撥款修繕了李侗墓,建立“宋儒亭”,然而復建“延平書院”尚未著落。
編后:深具歷史價值的延平書院,至今復建沒有著落。究其原因有二,一是牽涉到批地的復雜性;二是資金的來源和籌集。解決第一個困難,需成立“延平書院”復建籌備領導小組,從而把規(guī)劃、征地、拆遷、安置融為一體,操作更為順暢。至于資金困難問題的解決,除了寄希望于財政撥款之外,更多的則是要靠民間捐款集資,要發(fā)動李氏、朱氏商會精英、賢達捐助,鼓勵愛心人士捐助。
作者:李國柱 楊思浩 文/攝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,登錄| 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