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11月份,我在采寫一篇大學生畢業(yè)求職的稿子時,偶然認識一個采訪對象:小A。記得我們見面時,他對我說的第一句是:“我想問一句,如果我接受你的采訪,提我名字的稿件刊發(fā)前能否給我看一下兒?!彼鎺σ狻⒃捯舨桓?,但卻讓我心里一驚。之前我采訪過很多位大學生,從沒有人有此一說;只有在采訪政府官員時,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。
小A給記者舉了班里3個報考公務員的同學的例子:一名同學,總覺得當公務員就能當官,就能掙大錢,對于這名同學,小A特想建議他看看契科夫小說中的《小公務員之死》;另一名同學,性格內向,天天抱著書本跑圖書館,大學4年,連班里的同學都沒認全,也報考公務員,對于這名同學,小A建議他去搞學術研究;還有一名同學,經常在班里發(fā)牢騷,有時一興奮,還到網上發(fā)帖子發(fā)泄不滿,對于這名同學,小A說他很難想象,即使他考上公務員,是否會順利。
小A告訴記者,他也是報考公務員的“熱衷者”。但與那些同學不同,他說,這是他高中時就確立下來的理想,父母都是軍人,他從小的習慣就是看新聞聯(lián)播,關心國家大事。另外,為了印證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種工作,他還曾分別到央企、外企、國家機關去實習,切身去了解、感受這些單位的“氣場”和區(qū)別。確定下來后,小A開始熱心參與學生會的工作并在其他方面“布局”。畢業(yè)時,他已經“榮升”至系里的學生會主席,并獲得北京市優(yōu)秀學生干部稱號。
當小A的同學在閑談中說到做公務員的弊端——人際關系復雜時,小A慢悠悠地拋出了他的“江湖論”:有人的地方就有“江湖”;有“江湖”的地方就有“幫派”;有“幫派”的地方就有“恩仇”;有“恩仇”的地方就有“生死”,特別是在政治圈……聽著這些貌似“過來人”講的話從這個嘴角發(fā)青的小伙子口中娓娓道來,我不禁感覺后背有些發(fā)涼。
后來,由于種種原因,小A的名字并沒有出現(xiàn)在我的稿件中。但在之后的聚會、聊天中,有時會談論某某“夠不夠成熟”,“做事火候掌握的好不好”等話題,每當這時,我的腦海里總會閃出這個“80后”大學生的形象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