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僅從人才培養(yǎng)的數(shù)量上看,中國無疑是人才大國,但中國不是人才強國也是不爭的事實。與此同時,中國的人才培養(yǎng)還面臨著水平下降和學術質量滑坡的隱患,究其緣由就在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泛濫。
中央領導曾指出,學風浮躁、學術不端行為滋長,正在侵蝕學術的肌體,對科技事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產生的消極影響不可低估,已經(jīng)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,解決這個問題迫在眉睫、刻不容緩。
應當說,學術和科研領域的不端行為泛濫,不只是學術誠信和學術公信的問題,還可能造成損害國家信用的嚴重后果。
就學術和科研本身而言,造假、作弊和學術剽竊等行為,必然會殃及科研行業(yè)的整體信譽。在造假者大量存在的同時,還有著更多的學風嚴謹、嚴于律己、在學術上埋頭鉆研的科研工作者和學術研究者。造假者在自毀信譽的同時,也吞噬了別人的信用。正所謂“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”。
學術不端者往往表現(xiàn)為,或換了一個“包裝”,新瓶裝舊酒;或四處取材、東拼西湊;更有甚者,則是以錢權換取學術上的榮譽……這類注了水的科研成果,何來創(chuàng)新可言?何談科技競爭力?更大的危害還在于敗壞了學術風氣。部分研究者也放棄了自己堅守的陣地,情愿或不情愿地加入到學術不端的群體。
進一步說,大量學術不端行為的存在,將會大大降低國家權威信息的可信度。在信息時代,各種信息混雜,信息的權威性、真實性就需要以信用作支撐。如果信用上出了紕漏,存在著瑕疵,信息的可靠性自會遭到質疑。信用受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真實的、重要的信息也就湮沒在了可信可不信的“不信”中了。
從經(jīng)濟信息的角度看,學術和科研不端行為泛濫,還會影響相關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成為中國產品走出去的羈絆。
學術不道德非中國獨有,但中國多有,原因在于中國同行互審機制薄弱,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獎勵機制錯位,而對學術行為的監(jiān)督檢查更是缺乏。對待學術不端行為,需要從維護國家信用的高度予以整肅。推動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,需要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。
廣大科研工作者需要樹立起強烈的自律意識,嚴格要求自己,堅守學術道德。同時也需要構建起學術信用體系,建立較為規(guī)范的信用凈化機制,加大對學術不端者的懲處力度。再者需要完善和強化學術監(jiān)督檢查制度,要采取“零容忍”政策,嚴格要求,嚴厲約束,發(fā)現(xiàn)一起處理一起,不能護短。還應公開曝光,決不讓弄虛作假、剽竊抄襲行為有立足之地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