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景四:撒謊的歡歡
媽媽和玎玎在奶奶家吃飯,玎玎盯著干炸帶魚,伸手夾過一大塊,不料,失手將它弄丟在地上。媽媽責備道:“你這孩子怎么毛手毛腳的呢?”玎玎說:“地上的帶魚不是我弄的……”媽媽頓時火冒三丈,大聲說:“丟塊帶魚又不是大不了的事,你當那么多人面還撒謊?!”那頓飯吃得寡淡無味,不歡而散。?
幾天后,玎玎問媽媽要錢買玩具小汽車,媽媽說上星期才買的新汽車,怎么就給丟了呢?玎玎不再辯解,說那就不買吧。后來媽媽才知道,有一個小朋友家境困難,他把玩具車送那個小孩了。媽媽問:“兒子,你做的那是好事,怎么不告訴媽媽呢?鬧得我誤會你……”
“媽媽,你容我解釋了嗎?每次我話沒說完你就把我臭罵一通。就像上次在奶奶家,我丟了帶魚挺沒面子,就想幽默一下,說是帶魚自己跑到地上去了。”
專家點擊:
不僅成人知道保護自己的“面子”,小孩子也有“面子”呦!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,不知“自尊”為何物。其實小孩子在建立自我認同的同時,自尊心也建立了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對孩子既要理解,也要照顧孩子的自尊心。如果家長當眾批評孩子,甚至打罵孩子,讓孩子感到丟了人,不僅家長的教育很難奏效,而且容易遭到孩子的抵觸。
本故事中,媽媽在眾人面前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責罵,孩子當時沒有說什么,是壓抑了自己的情感,所以再次面對媽媽的詢問時,孩子選擇了隱忍而不愿和媽媽爭辯,這對孩子的個性成長及其不利。如果媽媽讓孩子把話說完,大家在孩子的幽默中一笑,吃飯的氣氛還是其樂融融,孩子也覺得的得到了大人的尊重。
請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
孩子雖小,但也是一個獨立的人,他(她)有表達自己的權利,更有被理解、被尊重的權利。從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時,父母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,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學習說話,鍛煉他(她)的語言能力,開發(fā)孩子的言語智商,也是父母充分信任孩子的表現(xiàn)。
學會控制情緒,耐心聽孩子講話
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“向孩子妥協(xié)”的過程。處處理解孩子,理解孩子的認知水平,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,理解孩子犯的錯誤;尊重孩子,顧及孩子的自尊心;信任孩子,相信孩子做事的動機是有他(她)的道理的。當感覺自己急于下判斷或者要發(fā)火時,再耐心的聽一句,聽孩子講清原委。
疑問句詢問而避免使用反問句
聽孩子講話時,如果有疑問,請直接用疑問句詢問孩子,而不要使用反問句。疑問句是就事論事的詢問,反問句則帶有一定的質(zhì)疑情緒,會把孩子置于對立面而讓孩子產(chǎn)生不被信任感。
多多鼓勵孩子的語言表達
對于剛剛學會講話的孩子來說,雖然他(她)們說話的內(nèi)容很幼稚,而且經(jīng)常在“編瞎話”。父母也要多聽孩子說話,不要急于告訴孩子那是錯的,而打斷孩子講話。3歲以前的幼兒,用“講故事”的方式表明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。此時,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,開發(fā)孩子的言語智商。對于孩子幼年時期的“錯誤認識”,那是幼兒的思維特點,父母則應適時引導而不過度干涉。事實上,父母多陪伴孩子,耐心的傾聽孩子的想法,不僅對幼年的孩子重要,對童年期的孩子同樣重要。這樣不僅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,也是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步驟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