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、學習態(tài)度: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
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認真讀書,卻不見得有效果。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通過身教影響孩子。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于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,將會通過身教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態(tài)度。
表現自己:為孩子設置作品角
固定的作品展示區(qū),可以讓孩子學習大方地表現自己的能力,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,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。
18、增強好行為:不要過多挑剔和評斷
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,滿心期待能得到肯定時,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。學齡前的孩子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,父母任何一句批評都能對孩子造成傷害。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面信息的語言,盡量減少使用負面語言(如:你怎么畫得這么亂,顏色太多了)。
增進學習力:學習應用先進知識
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,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,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。 學齡前的孩子也可以學習使用電腦,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、更廣。
抒發(fā)情緒:與孩子談話并學習傾聽
每天花點時間與孩子聊天是很重要的。藉由聊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。在這一過程中,父母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,許多父母沒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著要糾正他錯誤的觀念。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愿再與父母分享他的想法,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。
19、增長見聞:全家外出游覽
放假時,全家一起外出旅游,除了增進親子關系,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,豐富他的知識。為了讓每一次旅行都能讓孩子有所收獲,建議父母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劃,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,討論行程路線,對目的地有較深的認識。在行程中,父母也應鼓勵孩子運用感官觀察、比較,并發(fā)現異同,以培養(yǎng)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。
20、培養(yǎng)責任心:給孩子以肯定
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,也許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,父母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(如:小尺寸的掃把、拖把、吸塵器等),并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范圍(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),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(fā)展出責任感。
設扮演區(qū):提供扮演類型的玩具
洋娃娃、絨毛動物、玩偶、廚房用具、各行各業(yè)的工具及服裝等,孩子通過扮演游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,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。父母可以在角落里為孩子布置一個扮演區(qū),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。
21、行為發(fā)展:建議孩子加入感興趣的小團體
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,調整自己的態(tài)度,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。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個團體,如:幼兒音樂班或社區(qū)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。通過團體的互動,孩子漸漸發(fā)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并達到社會化。
22、個體差異: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
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。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,父母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。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。
23、關心社會:和孩子討論新聞
以適合孩子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,能幫助他融入社會生活,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,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(fā)孩子對社會的關心。不過在孩子關心社會的同時,父母也要注意,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會對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