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。”
京華時報:什么原因令你對女兒如此嚴格?
蔡美兒:我想有兩點。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國式教育。我認為,這種嚴厲的教育可以培養(yǎng)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。二是我害怕兩個女兒走下坡路。
在美國,亞裔移民有“富不過三代”的魔咒:一代移民終于實現(xiàn)了“美國夢”,會省吃儉用,將所掙的每一分錢和巨大的精力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。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對優(yōu)秀,但他們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嚴厲了。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適,有一群成績B+的朋友,認為個人權利受憲法保護,不愿付出辛苦,就會走下坡路。
我父母是中國人,他們先是移民菲律賓,上世紀六十年代又舉家移民美國。我是移民二代,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“魔咒”。
京華時報:你小時候父母如何教育你?
蔡美兒:我父母對我很嚴格。8年級時我歷史考了第二名,頒獎儀式結束后,父親說“千萬不要再讓我像這樣丟臉了”。在家里說中國話時不小心夾雜了一個英語單詞,就要被狠狠打手板。
我當時也經常抱怨,我的事為什么他們老做主。這事在我申請讀大學時得到了解決。父母堅持讓我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,說離家近,可以住家里。我想擺脫“虎籠”,于是就瞞著父親,偽造了他的簽字悄悄申請了哈佛大學并被錄取。父親為此折騰了整整一宿,一邊因我違抗父命大發(fā)雷霆,一邊又為我考取哈佛而驕傲。
京華時報:現(xiàn)在回頭看,有沒有不喜歡的地方?
蔡美兒:回頭看,我很理解、也很感激父母。我相信,我的孩子最終也會理解我。
“西式教育過于強調‘創(chuàng)意’,排斥紀律、刻苦等旨在培養(yǎng)毅力的東西,中國教育過于強調后者而忽視前者?!?/P>
京華時報:大家擔心,嚴苛的教育會奪走孩子的快樂童年。你怎么看這個觀點?
蔡美兒:我們還有其他快樂時光。練完琴后,我們有很多快樂的話題,會趴在床上讀書,會一起做有創(chuàng)意的中國菜。我丈夫會帶領一家人騎車旅行,教孩子們游泳、玩撲克,朗讀文學作品。我們一家到過倫敦、巴黎、羅馬等幾十個國家和城市。當然,根據“家規(guī)”,我會提前預約好琴房,以免孩子們生疏了琴藝。
京華時報:你覺得,中西方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?
蔡美兒:我注意到,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,對孩子的學習沒有過多要求。中國媽媽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,排在第幾名,會為孩子報很多課外班,督促其超過其他孩子。西式教育讓孩子自由,有創(chuàng)造力和想象力,但也直接造成孩子關注吃喝玩樂、看影碟電視、不勤奮上進、遇到問題退縮等種種問題。中式教育方式能通過大量的訓練使孩子強化意志力,能培養(yǎng)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京華時報:你的觀點是什么?
蔡美兒:我認為,我這種外人眼中有些嚴苛的教育,實質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“選擇權”。孩子年幼時,不了解社會,也不可能會有明智、成熟的選擇,需要家長為其做出正確的“選擇”,家長要負起這個責任,督促孩子去實現(xiàn)這個“選擇”。隨著孩子逐漸成熟,有了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,家長就應該放手給孩子。
京華時報:你認為,你的哪些觀點可供中國媽媽借鑒?
蔡美兒:我很高興,中國媽媽們已經注意到素質教育,并尋找方法培養(yǎng)孩子們更多的創(chuàng)造力。對孩子來說,創(chuàng)造力確實很寶貴,但沒有嚴苛教育培養(yǎng)出來的基本學術能力、堅持不懈的性格基礎,也不會有脫穎而出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我個人認為,西式教育過于強調“創(chuàng)意”,排斥紀律、刻苦鉆研等旨在培養(yǎng)毅力的東西,中國教育卻過于強調后者而忽視前者?,F(xiàn)實中,雙方都把這個關系擺成了“要么/或”的關系,其實,這是一個“既/和”的關系,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(tài),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那樣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