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綜合素質需要量化的標準。關鍵是衡量方式更全面、客觀、科學,而且必須是實實在在可以操作的。”李莉說,“真正實現圍繞‘素質’測評還需要從政府主管部門到每一個學校、每一位教師的努力探索?!蓖艚芰紕t指出:“在中西方教育方式的碰撞中,必須在堅持自己特色優(yōu)勢的基礎上借鑒吸收?!?/P>
記者采訪發(fā)現,如何有效處理素質測評與中考、高考等升學主導考核體系之間的關系,是許多家長和學生繞不開的話題。在上海市徐匯區(qū)政府部門工作的鄭建平的女兒在上海西南高級中學讀高三,今年6月即將參加高考。從初中開始,孩子的語文、英語等文科成績就在班中名列前茅,但數學總是拖總分的后腿,學得非常辛苦。鄭建平覺得澳大利亞部分中學的教育模式值得借鑒:“他們有專門針對‘偏科’學生的個性化發(fā)展方案和評價體系。像我女兒感性思維特別好,如果能兼顧并增加學生特長的評價權重,那么考大學的選擇機會也會更多一些?!?/P>
上海交大附中高一(9)班的王文琛就讀于學校的創(chuàng)新班。作為重點培養(yǎng)的尖子生,王文琛也有很多苦惱:“我們既要做有創(chuàng)新性的科技課題調研,又要為應對高考積極準備,壓力很大?!?/P>
王文琛覺得,如果大學招生始終要通過統(tǒng)一高考,那么基礎教育階段就很難脫離應試教育的測評體系;如果高校真的可以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,或許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同學可以獲得上高校特別是名校的機會,將更利于學生特長、興趣和能力的發(fā)揮。
復旦大學校長助理、招生辦主任丁光宏說:“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重要目的,就是在于傳遞素質教育的信息,引導中學教育向培養(yǎng)學生全面發(fā)展的方向努力?!?/P>
“從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的選拔標準來看,比如剛剛結束的‘千分考’,我們的目的不是要難倒學生,而是想評判學生潛在的知識結構和分析判斷能力?!倍」夂暾f,“目前我們處于一個改革的年代,原來的體制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所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(yǎng)。但是改革是一個穩(wěn)妥、漸進的過程,從過去完全的應試教育過渡到以人為本、強調多元的素質教育,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充滿了矛盾和沖突。現在所能做的,就是盡量加快改革的步伐?!?/P>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